急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的急性过敏反应,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红色风团,形状不规则且边界清晰,伴随剧烈瘙痒或灼热感。风团可能单独出现,也可能融合成片,甚至蔓延至全身。其发作常与食物(如海鲜、坚果)、药物(如抗生素、解热镇痛药)、花粉、尘螨或物理刺激(如冷热交替、摩擦)相关,部分患者可能因情绪波动或感染诱发。了解诱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,是缓解症状的关键。
急性发作期的首要任务是缓解不适并防止症状加重。若风团范围较小且无呼吸困难、腹痛等全身症状,可先尝试冷敷患处: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或冷毛巾敷于风团表面,每次10-15分钟,每日2-3次,通过收缩血管减轻瘙痒和肿胀。同时避免抓挠,抓挠会刺激皮肤释放更多组胺,导致风团增多或形成划痕样皮损。若瘙痒难忍,可轻拍患处或用指腹按摩缓解。
药物干预需根据症状轻重选择。对于轻度发作,口服抗组胺药可有效阻断组胺受体,缓解瘙痒和风团,通常服药后1-2小时起效,持续24小时左右。若服药后症状未缓解,或出现喉头水肿(表现为声音嘶哑、吞咽困难)、胸闷、血压下降等严重反应,需立即就医,可能需要注射肾上腺素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急救。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,避免过量。
日常护理需围绕避免诱因展开。记录发作前的饮食、接触物品或活动,帮助识别可能的过敏原;保持居住环境清洁,定期清洗床单、窗帘,减少尘螨滋生;穿着宽松棉质衣物,避免化纤材质摩擦刺激皮肤;饮食方面,发作期暂时避免食用辛辣、酒精及已知过敏食物,但无需过度忌口,以免营养失衡。若反复发作,可考虑进行过敏原检测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急性荨麻疹多数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退,但若症状持续超过6周或反复发作,可能发展为慢性荨麻疹,需进一步排查潜在疾病。及时干预与科学护理,能有效缩短病程并降低复发风险。